
古代科技|井盐的开采--科协频道,《生命之盐》--CCTV-9。
你能想象吗?眼前这个仅有碗口大小的孔洞,竟是古人耗费13年时间,为了获取盐而辛苦开凿出来的。这便是至今依旧在使用的燊海井,其深度足足达到了1001.42米。
这种“冲击式凿井法”乃是北宋人发明的,不过开凿盐井这件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。那时的古人完全依靠人力,使用锄、铺、锤、耜等工具挖掘。就像最早出现的“广都盐井”,它口径较大且井身浅,故而被叫做大口浅井。而像燊海井这种井口“小而深”、使用小口径钻头的,则被称为“卓筒井”。
古人开凿盐井时,会站在碾架上用脚使劲踩踏碓板。就在此时,另一边翘起的碓头会将连接的铁锉高高提起。紧接着,工人迅速跳开,铁锉便会猛地向下冲击井底的岩石层,从而将石块凿开。之后,还要往井里灌水,再用特制的扇泥筒把混合的泥浆提上来。就这样一边开凿一边提取泥浆,直到有卤水出现。
井挖好之后,接下来就要取卤水了。要是换作你,会用什么方式把卤水从千米深的地方提上来呢?一套能够节省人力的滑轮系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,可关键在于,怎样才能让装进容器里的卤水不洒出来呢?
汲卤筒是由打通后的竹节连接制成的,其底部安装了一个十分精妙的机关——用熟牛皮做成的单向阀。当汲卤筒深入井底取卤时,卤水会顶开阀门灌入竹节中。等它装满后再向上提拉汲卤筒,这时筒内卤水的压力会自动将阀门关闭。
汲卤筒和扇泥筒的工作原理颇为相似。为了能一次提取更多的卤水,人们会把汲卤筒做得很长。但这就意味着提供动力的井架需要更高、更牢固,这样才能借助定滑轮和汲卤绳,用牛力拉动来提取卤水。
最后一步是煮卤。在此之前,古人会先用竹笕把卤水输送到二十里之外的灶房。而且,为了解决竹子不能拐弯的难题,他们还特意在需要转弯的地方设置了一个中转站——笕窝。这不仅给管道减了压,还沉淀了卤水中含有的杂质。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,他们煮卤用的竟然不是柴火,而是天然气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其实早在东汉到蜀汉时期,我国古人在开凿盐井时就发现了天然气资源,并且还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天然气井——临邛火井。天然气产生于盐井,自然也就被用于煮盐了。
#深度好文计划#